曾一手推動上市進程的原董事長毛志剛因貪腐落馬
  上市前夕,成都銀行深陷反腐風暴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劉永剛 夏一仁 | 北京、成都報道
  剝離不良資產、增資擴股、謀求上市,是不少城商行的鳳凰涅槃“三部曲”。
  成都銀行,則是這一“三部曲”的最新演出者。
  不同的是,這家在中西部發展較快的城商行在上市前夕卻遭遇原董事長被起訴。市場質疑聲接踵而至。此時,他們需要向公眾解釋兩件事:一是原董事長被公訴是否會影響其上市節奏?二是成都銀行的未來發展是否能繼續走穩?
  上市前夕原董事長被控涉嫌受賄
  6月30日,成都銀行的招股書出現在了中國證監會的IPO(首次公開發行上市)預披露名單中,其招股說明書顯示,本次發行規模不超過8億股。而就在此前的6月13日,成都市人民檢察院官方消息稱,成都銀行原董事長毛志剛涉嫌受賄一案已由該院偵查終結,於2014年6月10日向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成都市人民檢察院稱,據查,2001年至2013年毛志剛在擔任成都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成都工投”)董事長、成都銀行董事長期間,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取得貸款、處理不良資產、承建計算機及裝修業務等提供幫助,非法收受他人財物共計人民幣1260萬元,同時還收受622.33萬股成都銀行股份。
  與毛志剛一起被查的,還有成都銀行第一大股東成都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成都控股”)原董事長吳忠耘,被查時,吳忠耘還擔任成都銀行董事。
  在外界看來,當成都銀行擬IPO時,其高管卻身陷囹圄,不得不讓投資者擔心這家城商行的未來。
  成都銀行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拒絕回答關於此次高管被訴是否會影響其上市節奏的問題,但該負責人坦言,在利率市場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作為一家中小銀行,我們清醒認識到行業發展趨勢,並且已經在推進成都銀行的結構調整和戰略轉型”。
  原高管因受賄被起訴,成都銀行在招股書中提示“本行可能面臨聲譽風險。可能因為經營、管理及其他行為遭受負面評價,從而導致本行的業務開展及經濟價值受到不利影響。”
  除了招股書提到的不利影響,在市場看來,成功預披露並不等於能夠順利上市。
  從數據看,截至今年7月12日,共有637家公司完成IPO在審企業招股書預披露,但只有40家企業通過發審會,占比不到7%。一位熟知成都銀行上市過程的人士表示,預披露本身只是讓市場有足夠時間來消化企業如實披露的消息,而成都銀行現在需要告訴外界的是它的真實情況。
  “面對這一系列的人事變化,對於一家地方城商行,說一點影響沒有是不可能的,但我們需要客觀地看待此事。”成都當地金融圈內一位知情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坦言,“出現這些問題,我們也需要反思地方城商行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方式和方法。”
  從市政府副秘書長到成都銀行董事長
  在上述知情人士看來,毛志剛在“為他人取得貸款、處理不良資產”過程中涉嫌違法犯罪行為,如果放在其他大型金融機構中恐怕只是單純的在業務方面產生利益輸送,但在地方,這些業務行為的牽涉面可能複雜得多。
  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瞭解,毛志剛於2004年8月至2013年7月,擔任成都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在此之前的2001年至2004年4月間,毛志剛不僅曾擔任成都市政府副秘書長,而且還是成都市大型國資委企業、成都市政府重要的投融資平臺——成都工投的董事長。
  據瞭解,成都工投成立於2001年8月,原名成都工業投資經營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2月28日正式更名,註冊資本50億,經營範圍包括投資、非融資擔保、資產經營、管理和資本運營、工業地產等多個領域,曾先後參與中石油天然氣1000萬噸煉油、80萬噸乙烯項目合作、成都一汽、富士康、京東方、深天馬等成都市多個重大產業化項目的建設,是成都市政府重要的投融資平臺。
  而在毛志剛擔任市政府副秘書長和成都工投董事長期間,李春城恰在成都擔任市長、市委書記等職務。
  “四川原省委副書記李春城主政期間曾力推‘舊城改造’項目,而在這個過程中,就曾以成都工投為融資平臺籌措到拆遷資金。”上述知情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2012年8月中旬,時任成都工投董事長、黨委書記戴曉明被帶走接受紀檢部門調查,而戴曉明接受調查後不到4個月,時任四川省委副書記李春城被紀檢部門帶走調查,外界紛紛將戴曉明被“雙規”看成“李春城案前奏”。
  上述知情人士坦言,雖然毛志剛早在2004年就已經離開成都工投,但其掌舵成都銀行期間一直與成都工投及其背後的成都市國資委有著牽連不斷的關係。
  2010年,成都工投及其下屬子公司所控制的成都銀行的股份達到14.59%,而成都市國資委下屬企業成都控股持股4.96%。次年,在經過一系列股權轉讓後,成都控股以20.07%的持股比例成為成都銀行的第一大股東。據招股書顯示,目前成都銀行前十大股東中,成都市國資委下屬企業3家,分別為成都控股、成都弘蘇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都工投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持股合計占比27.52%。
  2013年7月31日,成都市政府官網稱,經市政府第7次常務會議決定,“免去毛志剛同志成都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職務”。這意味著毛志剛長達九年的成都銀行董事長生涯正式終結。
  毛志剛打造的突擊上市路
  在多位受訪者看來,成都銀行的上市歷程與毛志剛息息相關。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務院要求撤並城市信用社、組建城市合作銀行。很快全國陸續成立了100餘家城市商業銀行。而那時的成都,有40多家城市信用社各自為政,良莠不齊。
  1996年12月30日,在準備近一年之後,作為四川省第一家城市商業銀行,成都市商業銀行由原成都市44家城市信用社組建成立,正式掛牌。2008年,由“成都市商業銀行”更名為成都銀行。
  坐擁天府之國地利,成都銀行擴張迅速。根據成都銀行的招股書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成都銀行總資產達2612.77億元,位居西部城商行首位,2013年營業收入70.68億元,凈利潤29.73億元,而2011年、2012年凈利潤則分別為24.04億元和25.42億元。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原董事長毛志剛對成都銀行的快速發展有較大貢獻。據不願透露姓名的受訪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當時50歲的毛志剛從成都工投公司董事長轉任成都銀行董事長,被稱為“臨危受命”,並被賦予了輓救成都銀行的重任。
  彼時,由於接收了當地一家資產質量惡化的地方性金融機構,成都銀行的資產質量也開始迅速惡化。毛志剛入主成都銀行後的第一個重要工作就是處置不良資產、改善資產質量。
  2004年12月,在成都銀行經營陷入谷底時,成都市政府安排相關單位受讓了部分關聯股東持有的6.4億股成都銀行股份,使地方政府合計持股占比達到72.5%,並於2014年末,以現金方式收購了成都銀行10億元不良資產。“這些措施為成都銀行迅速擺脫困局和恢複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上述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坦言。
  為了扭轉困境,成都銀行於2007年引進馬來西亞的豐隆銀行、渤海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境內外投資者,共募集資金60億元。2008年末,成都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等重要經營指標相繼轉好,甚至變優。
  2008年從“成都市商業銀行”更名為“成都銀行”後,2009年,成都銀行開設首家異地分行——廣安分行;2010年,成都銀行實現跨省經營,設立重慶分行。目前,成都銀行已擁有重慶、西安等5家異地分行及31家直屬支行(部)、131家網點。
  按照成都銀行2010年制定的“全國性現代化全能型上市銀行”戰略,該行力爭用3至5年時間使分支機構基本覆蓋中西部主要中心城市,逐步進駐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
  僅一年過後,2011年6月22日,成都銀行2011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上審議並通過了其IPO相關議案,擬發行不超過8億股股份用於充實其資本金,其上市地點選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2012年4月,成都銀行正式向中國證監會遞交IPO申請。相對城商行上市需要醞釀多年的慣例而言,毛志剛打造的成都銀行上市之路可謂神速。
  “不良雙升”能讓成都銀行走多遠?
  除了上市前夕飽受原高層涉嫌腐敗的醜聞困擾外,成都銀行還需要面對連續3年增長的不良貸款餘額和房地產行業下行以及地方債帶來的風險。
  其招股說明書顯示,2011年末至2013年末,成都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分別為5.04億元、5.87億元和7.99億元。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成都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0.72%,而2012年末和2011年末其不良貸款率僅為0.62%。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雙升。其中2013年公司貸款的不良貸款餘額占總體不良貸款餘額的八成,公司貸款不良率高達0.81%。
  “公司不良貸款率及餘額連續3年上升,主要原因是下調了光伏等部分行業的中小企業貸款評級。若信貸風險管理政策、流程和體系未能有效運作,可能導致不良貸款數量增加。”前述瞭解成都銀行上市過程的人士認為。
  此外,成都銀行還需要面臨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有關的風險。截至2013年底,成都銀行地方融資平臺的公司類貸款餘額為154.96億元,按照現金流覆蓋分類,全覆蓋貸款139.57億元,占比90.07%。
  而對於業界對其在風險管控上的質疑,成都銀行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2007年,我行成功引進馬來西亞豐隆銀行作為境外戰略投資者。風險管控方面,豐隆銀行派駐風險管理專家擔任我行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主任,強化董事會風險管理能力。同時,協助我行開展全面風險管理,重點推進了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管理建設,建立起覆蓋主要風險類型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體系,風險管控能力和有效性大幅提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f62qfwfd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